?
A+ A-

擇一事終一生

來源:“山東宣傳”微信公眾號   發(fā)布時間:2022-10-14 21:59:36

清心易得、匠工難覓。

真正的匠心,

是數十年如一日,

在燈下不厭重復的舊時光;

是抵得住日月消磨,

依然捏緊手中刻刀的初心;

是任憑世間紛擾,

仍舊堅持自己選擇的決然

……

讓我們一起到曲阜城里走一走,

尋見何為我們向往的“匠人精神”。

以匠之心,造木之藝

  曲阜楷木雕刻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歷史,其原材料源于孔林獨有的珍稀植物楷樹,創(chuàng)始人則是孔子的弟子子貢。相傳孔子去世后,子貢守靈六年,并用楷木雕刻其師孔子、師母亓官氏兩尊圓雕坐像,始創(chuàng)楷雕。

  顏景新,曲阜市楷木雕刻第五代傳人。其祖輩于乾隆年間開始從事楷木雕刻,顏老七八歲時第一次拿起刻刀,這一握,就是80年。

  夜以繼日的不斷雕琢,在其手上留下了數不盡的刀口,刀尖消磨出的凹陷,一朵朵木料上開出的花朵、躍起的鳥獸蟲魚,無一不見證著顏景新楷雕技藝的成長。

  他說:“一柄如意萬余刀,從制作到用途,都注定快不了、多不了。刀尖花開,皆因以匠之心,造木之藝。”

2

不方不圓,因其自然,固差勝于雕鐫

  尼山硯在曲阜有著五百多年的歷史,清乾隆年間《曲阜縣志》記載:“尼山之石,文理精膩,質堅色黃,可以為硯,得之不易。”

  1978年,剛剛高中畢業(yè)的丁輝初次接觸尼山硯。丁輝制硯,很自然、也很自我,所謂“自然”,是他在制硯過程中講求因材施藝,依形開墨堂、墨池,充分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狀和天然花紋進行裝飾,給人以渾然天成之感;而“自我”是指他更追求硯的意境傳達,常配詩文,極少雕琢點綴,以意境為上。

  尼山硯之所以能成為魯硯乃至全國名硯之一,與楷木雕刻、碑帖并稱為“曲阜三寶”,正是得益于其簡樸大方、因紋就硯的獨特制作工藝,若少了由愛而生的審美和果決下刀的點睛,尼山硯就失了魂。

  “不方不圓,因其自然,固差勝于雕鐫。”丁輝常說,尼山硯的靈魂在“形”更在“意”,方寸硯石上傳承儒家文化,正是他的責任所在。

3

傳承比銷路更重要

  布老虎是中國傳統(tǒng)的民間藝術,起源于中國民間古老的虎圖騰崇拜,廣泛分布于中國北方地區(qū)。后經世代演變,漸漸從兇猛威武、令人生畏的形象化為一副溫柔相貌,變作老虎帽、老虎鞋、布老虎玩具,成了可以穿在身上、拿在手里的身邊“保護神”。

  秉著對傳統(tǒng)純手工技藝的傳承,牛成路把全國各地不同樣式、不同寓意的布老虎研究了個遍,推出了精氣神十足的平安虎、憨態(tài)可掬的乖乖虎、熱情洋溢的開心虎等12種布老虎造型,每一種造型都做到了有據可依。

  因為寓意吉祥、形態(tài)活潑,每年歲末年初,都是布老虎銷售的旺季。面對火爆的市場,牛成路和福臨民間工藝坊的70多位手藝人始終堅持手工制作,一把剪刀,一塊布料,一點一點地勾勒圖樣,一針一線地縫制拼合,看上去簡單的布老虎,只要稍不用心,就難以呈現出虎的神韻。在他們看來:布老虎的價值正體現在原汁原味的純手工上。

  “必須全神貫注,工藝品才能有靈氣。我們更多地把‘布老虎’當作藝術品來雕琢,寧可少賣也絕對不能降低哪怕一絲標準。”這是牛成路與作坊的70多位手藝人對“虎文化”的執(zhí)著。

4

兵器不冷,射禮常新

  弓箭制作技藝并非起源于曲阜,但與弓箭相關的文化,卻在這片儒家文化發(fā)源地獲得了多樣化的深度呈現。從周朝貴族教育體系“六藝”中的“射藝”,到禮儀制度逐步完善后化為“射禮”,搭弓射箭,在儒家思想體系支撐下早已超出了單純的武力范疇,取而代之的,是“形端志正、射以觀德”的人格塑造;是“發(fā)而不中、反求諸己”的道德自?。皇侨A夏先民寓德于射、寓禮于射、寓教于射的珍貴的人文實踐成果。

  在曲阜明故城墻西緣外的胡同里,坐落著一個小院兒,院門口掛著“徐弓坊”三個字,打門縫往里一瞅,院內搭著架子,有瓜蔓綠藤攀附其上,并沒有什么稀奇。孰不知,就在這看上去不起眼的小院里,卻藏著霸王弓、靈寶弓、龍舌弓等一眾歷史上叫得上名號的神弓,這些弓,皆由院主人徐明坤一手復制。

  受儒家文化滋養(yǎng)的徐明坤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遍訪全國的弓箭制作技藝傳承人,30多年“彈弓一射”間,打磨出了一身獨門制作技藝。除了造弓,徐明坤還熱衷于文化傳播,用他的話說,“兵器不冷,射禮常新。只有讓青年一代了解兵器背后的文化內涵,弓箭制作技藝才能獲得更持久的傳承。”

5

“琉璃”千年遮風雨

  曲阜琉璃瓦廠院內,形似半面竹子的黃色琉璃筒瓦整齊碼放,在初夏熾烈的陽光下散發(fā)出耀眼的金色,每一塊瓦當的背面,都以陰文刻著“大莊”和“御圣公”字樣,這是獨屬于曲阜大莊琉璃瓦匠人的榮耀。

  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大莊琉璃瓦廠,其前身是由明武宗為朱氏窯戶特賜的“裕盛公窯場”。在歷史上,無論是供奉孔子塑像的孔廟大成殿,還是孔子嫡系后裔生活的孔府,每一次修繕所需的琉璃瓦均出自于此。

  琉璃燒制技藝是一門跨度極大的“非遺”項目,即便是最簡單的瓦當,也要經過粉碎、淘洗、配料、煉泥、制坯、捏作、烘干、素燒等20多道工序才能面世。作為曲阜琉璃瓦廠最新一代的掌門人,王德強始終堅持遵循古法,在燃燒的爐火里,傳承著百年技藝。

  如今,曾經的官府手藝不僅受到國內古建項目的熱捧,還遠銷到法國、德國、加拿大、日本、智利等國家,法國圣艾尼昂市的博瓦爾動物園熊貓館,正因為閃耀著大莊琉璃瓦的光芒而充滿著濃郁的東方色彩,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捧。

6

桑皮紙貴,皆因匠工

  桑皮紙,古時稱“漢皮紙”,起源于漢代,距今已有千年歷史,其制作技藝繁雜,紙質綿柔質堅、不生蟲、不腐蝕,天然環(huán)保,被譽為紙業(yè)“活化石”。

  桑皮紙以桑樹皮為原料,造木為紙,前前后后要經過砍條、剝皮、灰桑皮、倒裝等36道工序,花費兩個多月時間,匠人們站在水里一泡一整天,也不過能撈出5、6刀紙。純手工,限制了紙張的產量,卻也為其注入了只有匠心所至才足以成就的文化藝術感。

  曲阜市王莊鎮(zhèn)紙坊村位于城北5公里處,相傳明朝時,喬、鄭兩家由山西洪洞縣同時遷入該村,將桑皮紙制作工藝也帶了過來,曲阜《闕里志》記載:“紙坊在城北十里,居人造紙為業(yè)······孔子五十六代孫孔希翥居于此,為紙坊戶。”很快,造紙技藝便與曲阜濃郁的人文氣質融為了一體。

  紙坊村桑皮紙制作技藝有著千年的歷史,傳承至今,造紙成為當地農戶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。村民們堅守著祖輩流傳下來的手藝,用世代相傳的制作工藝,獨樹一幟地詮釋著獨特的原始韻味。

從楷木開花,到硯上煙雨

從以射明禮,到瓦上流年

從針線抒志,到紙中藏文

……

我們看到,

造物之人與所造之物,

正在彼此關照、相互成長。

而曲阜的匠人故事遠不止于此!

齊魯的匠心手造遠不止于此!

中華的泱泱文脈遠不止于此!

責任編輯:邢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