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(七)
來源:濰坊晚報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8-13 14:55:44
歐陽修離開青州四年后,1074年,蘇軾來到了密州。蘇軾的運氣沒有歐陽修那么好,他到密州的第二年春天,密州大旱,蝗蟲成災(zāi)。蘇軾組織百姓滅蝗,帶人到常山祈雨,興修水利,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狀況好轉(zhuǎn),百姓生活也有了起色。這年八月,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,并由其弟蘇轍題名“超然”,取《老子》“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”之意。1076年暮春,蘇軾登超然臺,眺望春色煙雨,觸動鄉(xiāng)思,寫下了《望江南·超然臺作》:
春未老,風細柳斜斜。試上超然臺上看,半壕春水一城花。煙雨暗千家。
寒食后,酒醒卻咨嗟。休對故人思故國,且將新火試新茶。詩酒趁年華。
好詩詞大多簡潔明了。這首詞的上半闋,沒有一個典故,沒有一句晦澀難懂,煙雨輕風,春花細柳,意境美不勝收。這樣的春光里,還有什么愁緒是不能解的呢?果然,下闕有了小思緒“咨嗟”。詩人可不能任這情緒泛濫,馬上利用時間節(jié)點“寒食”作文章,寒食在清明節(jié)的前一兩天,寒食節(jié)民間禁煙火吃冷食,節(jié)后鉆柳榆取火,所以稱為“新火”。好一個“且將新火試新茶”!所有的憂思一掃而盡,“詩酒趁年華”正好對應(yīng)了開篇的“春未老”,整篇行云流水,一氣呵成。
蘇軾在密州的詩詞,佳作頻頻,如《江城子·密州出獵》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等,研究者眾,在此不多列舉。本文重點關(guān)注蘇軾對濰坊風土人情、百姓生活、耕田收麥打蟲之類的民生情況描寫,這些是可以當作史料來看的。
先說節(jié)日,經(jīng)典描寫如《蝶戀花·密州上元》:
燈火錢塘三五夜,明月如霜,照見人如畫。帳底吹笙香吐麝,更無一點塵隨馬。
寂寞山城人老也,擊鼓吹簫,卻入農(nóng)桑社?;鹄錈粝∷断?,昏昏雪意云垂野。
此詞寫于1075年。說是“密州上元”,卻從錢塘上元寫起。錢塘就是杭州,蘇軾曾在那里過了三個元宵節(jié)。錢塘的元宵節(jié)意象極有代表性,從唐到清,古詩詞里的元宵節(jié)差不多都是這個樣子:燈火、明月、游人、或者還有愛情。但密州的元宵節(jié)完全不同,火冷燈稀,大雪將至,人們擊鼓吹簫,卻不是為節(jié)日添熱鬧,而是在舉行社祭,為了祈求豐年。農(nóng)民祈豐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,讓詩人凜然一驚:寒冷的北方?jīng)]有江南的溫潤繁華,肆虐的旱災(zāi)蟲災(zāi)給農(nóng)民留下濃重的陰影,那就來一場大雪吧,瑞雪兆豐年。如果沒有蘇軾這首詞,誰會把元宵節(jié)與農(nóng)耕聯(lián)系起來?古密州的氣候、地理、風俗等特點,在這首詞中得到了多元的展示。
再說自然災(zāi)害,且看《雪后書北臺壁二首》:
黃昏猶作雨纖纖,夜靜無風勢轉(zhuǎn)嚴。
但覺衾裯如潑水,不知庭院已堆鹽。
五更曉色來書幌,半夜寒聲落畫檐。
試掃北臺看馬耳,未隨埋沒有雙尖。
城頭初日始翻鴉,陌上晴泥已沒車。
凍合玉樓寒起粟,光搖銀海眩生花。
遺蝗入地應(yīng)千尺,宿麥連云有幾家。
老病自嗟詩力退,空吟冰柱憶劉叉。
此詩寫于詩人到密州的第一年深冬。自古詠雪詩多如牛毛,但將大雪和蝗蟲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,少之又少。“遺蝗入地應(yīng)千尺,宿麥連云有幾家”,詩人關(guān)心農(nóng)事、愛惜百姓,從大雪想到蝗蟲滅亡,想到來年豐收,就憑這一句,蘇軾比別的詠雪詩人,就高了不止一個檔次。130多年后,八十多歲的陸游寫了兩首關(guān)于小雪的詩《十二月十日暮小雪即止二首》,詩中有云“換得月明良不惡,未須過計慮蝗蟲”,覺得這場小雪會凍死一些蝗蟲。陸游這詩,很可能是受了蘇軾的影響,比蘇軾這首份量輕了些,但也已經(jīng)難能可貴了。畢竟蘇軾是密州太守,百姓疾苦就在眼前,陸游并未直接面對具體的農(nóng)家農(nóng)事。蘇軾在后來的《寄劉孝叔》一詩中,又提到了“今年雨雪頗應(yīng)時,又報蝗蟲生翅股”,可見蝗蟲之災(zāi),已成為當時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的大禍患。
1075年,密州春旱蝗災(zāi),蘇軾想盡各種辦法安排百姓滅蝗,以補貼糧食為獎勵,鼓勵百姓。滅蝗給糧補的措施起了大作用,百姓紛紛“荷鋤散掘”,爭先恐后滅蝗,到處挖坑埋蝗蟲。蘇軾也不閑著,到常山山神廟求雨。求雨的詩句翻譯成白話文,大體意思是這樣:“常山山神,你英雄仗義,快指揮雷公電母下雨吧!你可憐可憐我這個又老又笨的太守吧,我多想給百姓消除苦難啊,可我能力真是不行,山神你老人家顯顯靈吧……”求雨歸來的路上,真的快要下雨了,“山中歸時風色變,中路已覺商羊舞”。商羊是一種鳥,古童謠曰“天將大雨,商羊鼓舞”。估計蘇軾看到這鳥兒扭來擺去的,小心臟都要激動得跳出來了呢。然后通宵大雨,蘇軾還得意地炫了新學的知識“從來蝗旱必相資,此事吾聞老農(nóng)語”。既然蝗旱相依,那么趁著雨后滅蝗啊!百姓們不負期望,縣衙前堆滿了死蝗蟲,百姓領(lǐng)到了用蝗蟲換來的糧食,皆大歡喜。
以上滅蝗祈雨過程,蘇軾詳細寫在了長詩《次韻章傳道喜雨》中。到了1076年,也就是蘇軾來密州的第三年,蝗蟲終于消停些了,不用那么提心吊膽了。但密州的連年大旱還是讓蘇軾憂心,他獨宿柏仙庵,夜里下起了雪,他聽著雪花打在窗欞上,打在竹葉上,正在盤算大雪對農(nóng)事的好處,突然雪停了,不禁埋怨起來:老天爺,你什么意思啊,下雪多好啊,干嘛晴天了?這千回百轉(zhuǎn)的心思,哪里像個豪放派大詩人。這些心思,記錄在《雪夜獨宿柏仙庵》一詩中:
晚雨纖纖變玉霙,小庵高臥有余清。
夢驚忽有穿窗片,夜靜惟聞瀉竹聲。
稍壓冬溫聊得健,未濡秋旱若為耕。
天公用意真難會,又作春風爛漫晴。
密州的蘇軾,離生活很近,整天與蟲子糾纏不休,元宵夜看個燈也沒點浪漫氣息,“尾隨”著農(nóng)民看社祭,下個雪還一腦門子小心思,實在不像“大江東去浪淘盡”,也不像“花褪殘紅青杏小”。但這樣的蘇軾,密州人喜歡。
如果我們細讀蘇軾的詩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密州的蘇軾,其實還是那個灑脫豪放的大詩人、大書法家,以上寫的,只是他親民勤政的一面。想看密州的浪漫詩人蘇軾嗎?除了《密州出獵》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外,這里隨便放兩首,自己體會:
《和孔密州五絕(其三)東欄梨花》
梨花淡白柳深青,柳絮飛時花滿城。
惆悵東欄一株雪,人生看得幾清明。
《祭常山回小獵》
青蓋前頭點皂旗,黃茅岡下出長圍。
弄風驕馬跑空立,趁兔蒼鷹掠地飛。
回望白云生翠巘,歸來紅葉滿征衣。
圣明若用西涼簿,白羽猶能效一揮。
蘇軾從“水光瀲滟晴方好”的杭州來到密州,初寫“休對故人思故國,且將新火試新茶”,還帶著些許自我提醒,但不知不覺地,他對這里的感情越來越濃郁。1076年,他離開密州時,充滿了依依的惜別之情。他寫下了五律《留別雩泉》:
舉酒屬雩泉,白發(fā)日夜新。
何時泉中天,復照泉上人。
二年飲泉水,魚鳥亦相親。
還將弄泉手,遮日向西秦。
蘇軾是性情中人,他寫“二年飲泉水,魚鳥亦相親”,用語直白,真切感人。他寫“何時泉中天,復照泉上人”,令人心酸垂淚。這句與“江畔何人初見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”,竟有相通的意境。如果從符合“哀而不傷”的儒家美學原則上來看,古來離別詩,或許蘇軾此篇最為佳。
責任編輯:邢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