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澄甫畫像。
劉淵甫《花林野趣》。
劉澄甫和劉淵甫兩兄弟出身仕宦之家。劉澄甫著有《山泉集》,劉淵甫著有《范泉集》。二人詩歌諸體兼善,多為古體,成就最高的也是古體詩歌。他倆與石存禮等文朋詩友晚結(jié)詩盟,歸隱退居林下,時常聚會吟詠山水,為后來的海岱詩社成立奠定了基礎(chǔ)。
劉氏兄弟出身仕宦之家
家中時常聚會吟詠山水
海岱七子當(dāng)中劉澄甫和劉淵甫為親兄弟,出身仕宦之家。其祖父劉珝為朝廷輔弼閣臣,一代賢相。劉珝(1426—1490),字叔溫,號古直,青州府壽光縣陽河里(今青州市高柳鎮(zhèn)陽河村)人。他精通儒學(xué)、科舉入仕,明英宗正統(tǒng)十三年(1448)考中進士,官至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(xué)士,入內(nèi)閣參與政事,擔(dān)任宰相十年之久。他一生光明磊落、為人耿直,有浩然正氣;他事親至孝、忠厚傳家,后代人才輩出。
自劉珝之后明清兩代劉氏家族有9人中舉、6進士登第。澄甫和淵甫的父親劉鈁(1451—1523),字汝今,為劉珝長子,明成化二十一年乙巳(1485)授禮部司務(wù)廳,后歷任刑部員外郎、禮部司祭酒、廬州知州、漢陽知府等職。劉氏家族的詩文傳統(tǒng),到了澄甫和淵甫一代,已在齊魯詩壇上大放異彩。
劉澄甫(1482—1542),字子靜,號山泉,自幼聰明好學(xué),16歲中秀才,弘治十四年(1501)中舉人,正德三年(1508)26歲進士及第。澄甫中進士后即授行人司行人,他任職期間清正廉潔,遇人行賄,輕則饋遣,重則依法拒之,被人尊稱為“劉天使”。正德七年(1512)他升任廣西道監(jiān)察御史,奉敕兩淮巡鹽兼治理河道,懲治不法之徒,使鹽利疏通、庫銀大增,竟然數(shù)倍于往年。次年澄甫轉(zhuǎn)任兩淮巡鹽兼治理河道,正德十二年(1517)升任山西按察司僉事,接著又升任中憲大夫、山西布政司左參議。后來劉澄甫因不畏權(quán)貴懲治貪官污吏得罪朝廷要員,37歲的他于正德十四年(1519)遭人陷害辭官回鄉(xiāng),居青州城南花林疃,著有《山泉集》。他在山林之間賦詩作畫,追求悠游山林的清曠之趣,所作詩歌收入《海岱會集》。
劉淵甫(1486—1548),字子深,號范泉,澄甫弟。弘治十五年(1502)16歲時中秀才,正德五年(1510)中舉人,次年赴京會試不中,返青州繼續(xù)讀書,并與賦閑在家的石存禮飲酒賦詩,優(yōu)游卒歲。馮惟敏稱其:“學(xué)飽談天,行不偶俗。”淵甫雖才華橫溢,但兩次會試不第給了他沉重打擊,加之受石存禮的影響,放棄仕進。著有《范泉集》一卷。
澄甫致仕后在青州城南云門山東麓建“山泉精舍”,淵甫在青州城西南瀑水澗建“范泉精舍”。兄弟二人與石存禮等文朋詩友“晚結(jié)詩盟,徜徉林石,泉送羲觴,階鳴謝屐”,歸隱退居林下,時常聚會吟詠山水。到嘉靖九年(1530)前后,集會酬答的人已發(fā)展到數(shù)十人,他們以青州為中心開展創(chuàng)作活動,經(jīng)常以文會友、酬唱贈答,為后來的海岱詩社成立奠定了基礎(chǔ)。
兄弟詩會作品以古體居多
描述花林野趣淵甫最出色
嘉靖十三年(1534),馮裕致仕回鄉(xiāng)定居青州,也積極參與當(dāng)時的詩文創(chuàng)作活動,同年時任禮部侍郎的陳經(jīng)在家丁憂,任太原知府的青州人黃卿回鄉(xiāng)探親,也都參與其中。一時間青州詩文創(chuàng)作隊伍壯大起來,創(chuàng)作活動盛況空前。
《海岱會集》中收錄劉澄甫詩歌97首,劉淵甫40首。二甫詩歌諸體兼善,古樂府、五七言古詩和五七言近體都有,多為古體,成就最高的也是古體詩歌。如劉澄甫《九日來山文會》一首:
“來山亭子苔徑斜,野翁攜杖看黃花。塞鴻?quán)秽幌蚰先?,日光淡淡浮云遮。主人清酒滿百壺,羽觴來往飛流霞。對酒賦詩發(fā)高興,長箋矯矯橫龍蛇。倒著葛巾籬畔舞,便是柴桑處士家。”
“柴桑處士”是以馮裕為代表的海岱諸子,對盛年罷歸的石存禮的尊稱。詩寫重陽佳節(jié)一群人在石存禮別業(yè)詩酒歡會,俯首青苔滿徑、黃花滿坡,舉頭鴻雁南飛、淡云遮日,大家吟詠酬唱、談禪論詩甚是歡快,詩興遄飛間筆走龍蛇,在長箋上留下汪洋恣肆的詩篇。醉了的人們葛巾都披倒了,在籬笆旁邊手舞足蹈,直到酒意闌珊。山間林下逍遙適意的快意溢出詩外。
劉澄甫的《富亭遺愛》一詩是緬懷宋代青州知州富弼的佳作:
“青社風(fēng)流憶富公,山川詩酒日融融。春耕問俗云門下,秋水觀濤石澗中。半榻冰簾飛碎玉,幾株棠樹落疏紅?;耐す世险勥z愛,牧唱樵歌感慨同。”
詩寫作者秋日臨澗觀瀾,但見瀑水泠泠、飛花濺玉,幽谷傳聲、落花無言的勝景,不禁懷念富公當(dāng)年的德政,傳達出時事變遷的倥傯之感。富弼任職青州時政績顯著,曾全力救濟流民安撫50多萬人。他離開青州時士民感念其恩德,在青州城西瀑水澗旁修筑亭子以作紀念,后來亭子年久失修傾頹了,嘉靖年間重修名曰“遺愛亭”,亭畔還建了一座“冰簾堂”以拜祀富公,“石澗冰簾”也就成了古青州八景之一。詩社成員以富弼為異代知音,常常集會賦詩于此。今日亭子雖已不在,我們從故人的詩篇里依然會感念賢者的德政,想見那份有亭翼然的美好。
同樣寫青州八景之一,劉淵甫的《花林野趣》一詩清靈飄逸、意味深長,甚至有超越長兄的意味:
“碧水青山何處村,百花千樹半柴門。山藏柳市無車馬,水隔桃源有子孫。問舍地偏為得計,尋芳心遠遂忘言。悠然迥出塵囂外,垂老猶矜興味存。”
此詩清新雋永、玲瓏剔透,描摹花林勝景。據(jù)《嘉靖青州府志》所言,花林疃在青州府城南六里許,小山村風(fēng)景迤邐,是文人騷客回歸鄉(xiāng)野、同時又不費車馬腳力的好去處,它南望劈山、西依云駝二山,村中流水潺潺,春日繁花似錦,深秋霜葉華彩斑駁,遠望宛如花林,因而得名。尤其是“山藏柳市無車馬,水隔桃源有子孫”真是膾炙人口、飄逸之極。“花林野趣”也是古青州八大美景之一,文人多有題詠。海岱諸子馮裕、陳經(jīng)、黃卿等都有同詩異構(gòu),淵甫之作最為出色,表現(xiàn)了文人士大夫的雅興逸致。
擔(dān)心時局揭露戰(zhàn)爭傷民
描寫田園生活畫面溫馨
當(dāng)時的明王朝西北有蒙古鐵騎襲擾、東南有倭寇艦船騷擾,邊防戰(zhàn)事頻起讓人揪心。作為文人士大夫,諸子雖歸居田園遠離政治,但他們心中仍存著對國事的關(guān)注和對時局的擔(dān)憂。
劉澄甫有一首《君馬黃》:
“君馬黃,臣馬白。君馬日立赤墀中,臣馬行當(dāng)雪山磧。玉勒嘶秋風(fēng),琱弓抱明月。十二閑中云錦花,三千里外寒風(fēng)沙。香閨紅顏泣成血,邊城白骨多如麻。交河北流無青草,年年走馬交河道。”
此詩以馬為中心意象,以君之馬的安寧富貴與征戰(zhàn)漠北臣之馬的強烈對比,鋪墊出“香閨紅顏泣成血,邊城白骨多如麻”的悲慘現(xiàn)狀,以泣血之筆深刻揭露了連年戰(zhàn)爭,給百姓帶來的親人永訣的傷害和痛苦。
兄弟倆的詩歌對勞動人民的農(nóng)耕生活也有所表現(xiàn),他們的同題詩《澠水田家》如下:
澄甫:“菖葉日已綠,杏花日已白。澠水春茫茫,石田灌沙磧。曉聞倉庚聲,夜寧安枕席。秉耒效躬耕,買牛代仆力。驅(qū)咤上東阡,開墾及南陌。水耕火斯耨,春種秋及獲。泄泄?jié)娠綦g,油油禾黍澤。青青桑柘陰,瀹瀹溪流碧。婦子馌于畝,老翁嬉于宅。辛勤誰為恤,豐登差可懌。稅薄官府清,酒熟鄰友益。帝力委不知,田家聊自適。”
淵甫:“田夫不生疾,田婦不生妬。兒女共嬉笑,等閑少嗔怒。五谷半收成,四時多雨露。身外何憂愁,從容度朝暮。編荊貫作扉,繞屋更栽樹。無事不入城,愛向村中住。偶爾招親朋,歡顏好相遇。正值黃雞肥,園圃伸薄具。彼我俱真率,荒涼有佳趣。膏腴知難得,樸實無他慕。自然生善心,終歲惟土務(wù)。”
兩首詩都是田家生活的畫卷,少了些苦澀多了些溫馨,透著自適與滿足之感,與詩人出生仕宦之家,對于田家生活只是遠遠欣賞并未體味耕種務(wù)農(nóng)之苦有關(guān)。
責(zé)任編輯:王惠
一審:王惠 二審:王葉妮 三審:韓鎮(zhèn)